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场内,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的孩子正手持花剑,在剑道上敏捷地移动步伐,剑尖碰撞的清脆声、教练的口令声和孩子们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站在场边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训练中的孩子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北京市的击剑运动正在逐步恢复往日活力,各大击剑俱乐部和培训机构的学员参与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八成以上。
重返剑道:安全与乐趣并重
王钰介绍,为了确保孩子们安全、有序地重返击剑训练,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案。“我们要求各俱乐部采取分时段训练、限制同时训练人数、加强器材消毒等措施,我们也鼓励教练创新教学方式,将游戏元素融入训练中,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击剑乐趣。”
在崇文区一家有着十五年历史的击剑馆,教练们设计了多种趣味性训练项目,8岁的学员刘子涵告诉记者:“我最喜欢‘击剑保龄球’游戏,用剑尖击倒塑料瓶特别有意思,不像以前只是重复基本动作。”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子涵的母亲王女士表示:“孩子不仅恢复了体育锻炼,还通过击剑交到了新朋友,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来上击剑课。”
超越竞技:击剑带来的全面成长
王钰认为,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价值远不止于体育锻炼。“击剑是一项‘智力运动’,需要快速决策和战略思考,它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超过3000名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另有约5000名儿童参与各类击剑体验课程,近年来,北京青少年击剑选手在全国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23年共获得金牌42枚,银牌39枚,铜牌53枚。
15岁的李浩然是北京市青少年击剑队的一员,已有七年剑龄,他表示:“击剑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压力和解快问题,每次比赛都像是与对手下一盘快棋,需要不断调整策略,这种思维能力也让我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创新推广:让更多孩子接触击剑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参与击剑运动,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王钰介绍:“我们开展了‘击剑进校园’活动,已在2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选修课,我们还开发了线上教学平台,提供基础技术视频和战术分析,方便孩子们在家练习。”
在今年暑假期间,协会举办了首届“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夏令营”,吸引了近200名孩子参加,营员们不仅学习了击剑技术和比赛规则,还参观了专业击剑场馆,与优秀运动员交流互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打破人们对击剑‘高大上’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这项运动的魅力。”王钰说。
科学训练:避免过度专业化
尽管推广击剑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王钰也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现在有些家长和教练过于急功近利,过早让孩子进行专业化训练,这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或失去兴趣,我们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阶段,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协会专门组织了教练员培训,邀请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专家授课,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还制定了不同年龄段的训练大纲,强调基础技能和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击剑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们希望他们因为热爱而坚持,而不是因为压力而训练。”王钰强调。
建设更完善的击剑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发展。“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击剑进校园’活动扩展到50所中小学,同时增加社区击剑体验点的数量,我们还将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为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合适的比赛平台。”
协会还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计划组织优秀青少年选手参加国际训练营和比赛。“通过与国际同龄人的交流,孩子们不仅能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训练馆内的孩子们脱下护面,汗湿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互相击剑致意,三三两两讨论着刚才的训练内容,在场边,几位家长正通过手机记录下孩子训练的瞬间。
“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收获快乐与成长,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王钰最后说道,“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项运动,帮助孩子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